教育新闻-工商管理联盟

  工商管理联盟 > 新闻播报 > 综合新闻 > 浏览文章

农村户口成香饽饽 返乡大学生落户难

作者:李亮 来源:宁夏网-法治新报 文章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年08月18日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分钱分地,或许都是大学生想要回农村户口的原因

据法治周末报道:对于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城市户口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再那么强大。现实所迫,他们想到了回家。

然而,由于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使得农村户口日渐成为香饽饽———比如村里的土地,比如村里的“福利”。

现实是,想回农村,很难。

人事制度的改革,导致国家干部的范围缩小;社会地位的变化,凸显为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变为“蚁族”,这些制度变革所引起的社会分配的变化,使得农村大学生成为二元户籍制度的一个尴尬群体。

他们,被称作“城市游民”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张才玲变成了“黑户”,这是她上大学时始料未及的:毕业后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农村老家也向她关上了大门。造成这种两难境地的原因是,张才玲考上大学后,户口随之“农转非”。但如同所有在城市里无法立足的农村大学生一样,再回到农村的路却难如登天。之所以产生“回家”的想法,是因为就业形势的残酷,以及都市生活的压力。

2008年,张才玲大学毕业时,恰逢金融危机,北京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在这场关系个人命运的战斗中,她没能找到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这也意味着,她在北京的生活之路将更加艰难。之后的两年,她辗转换了4份工作,月均3000元的收入让她在北京生活很吃力。但她从没有放弃落户北京的愿望,户口一直由学校托管。

想法的改变来自张才玲的怀孕。她和丈夫都是农村孩子,在北京工作多年,也无法落户北京。今年年初,怀孕的张才玲想放弃这座城市,她想回到农村老家。她不想让这种飘在北京,没着没落的感觉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非京籍孩子的上学难问题,是迫使他们思考退路的主因之一。“我们两个每个月挣多少花多少,在北京也没有社保、医保。孩子出生了,也得在老家养。”张才玲说,“还不如回家种地。”

逃离都市———这已经不是张才玲一个人的问题,甚至成为了80后年轻人的共同命题———也许回家会更幸福。但在这些逃离者中,农村大学生却成为异常尴尬的群体。在中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管理模式下,他们要么想尽办法得到城市“绿卡”,要么就要飘在大小城镇中。他们回不到农村。想“回家种地”的张才玲今年初在学校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结果却在家乡的派出所碰了钉子。当地民警告诉她,“政策不允许‘非转农’”,“要么你户口回到市人事局,变成集体户口,要么你在你们村自己立个非农的单户,跟你爸妈分开”。

持有“不在北京,就回农村”想法的张才玲却遇到了第三种选择———户口不能“非转农”,只能留在小城镇。可是这种不上不下的情况,不但对张才玲找工作的事情没有任何帮助,还剥夺了张才玲原本农业户口享有的农民权益。“这就是我们的境况。”在博客里呼吁“非转农”难题的农村大学生齐飞说,“我们是异类。我们是城市游民”。

1 进城去圆梦

当2004年张才玲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和家人极度喜悦。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县枕头窝堡村,张才玲是20年里的第二个大学生,全村人羡慕她———户口能去北京,成了“北京人”。当然,没人会注意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户口,仅是寄宿学校的集体户口。但这里的村民都知道录取通知书带来的意义———村里的大学生从此将摆脱“农民”的标签,进城去。

“70后”王烨,对这种心情有着深刻的体会。1994年王烨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原籍为江苏盐城某村,在他那个年代的奋斗史上,“农转非”是一个农村人成功的标志,“进城去”是村中有志青年的理想标杆。但“农转非”并非轻而易举,横在眼前的是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农村籍和非农村籍的居民被区别对待。1958年以前,中国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迁徙。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但这个条例却是以法律的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也限制了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法律高墙令农民难以逾越。

河北省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某乡镇干部苏建国回忆,那个年代“农转非”的热度今非昔比。在他14岁那年,本响应国家号召,随着其祖母回到农村。但回去没多久,他的父母就意识到“孩子户口怎么能回农村”,就托人找关系想方设法又把他的户口调回县城。想到此,苏建国感慨:“如果当时回不到城里,我现在可能还在种地。”在他看来,一纸户口改变了他的命运。苏建国说,在那个年代,农业户口相对非农户口的劣势在于:不能被安排工作,种地挣到的钱比城里人的工资低得多;单位招工几乎清一色地要求有非农户口;没有退休工资,只能靠子女养老;看病得自己花钱,不像城里人有单位报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太落后;农业户口当兵的条件比非农户口要苛刻;农业户口的小伙子找不到老婆,村里的姑娘都想嫁非农户口的人。

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门槛,将非农户口催生成了香饽饽。苏建国回忆,当时若想转为非农户口,政策上只有三种途径:考学、当兵提干和城镇居民的自然减员。成功通过“考学”摆脱“农民”身份的王烨显然要比张才玲要幸运得多,当时对大学生的就业制度还是“分配工作”。一出校门就是“干部身份”,“家里也高兴少交一个人的农业税,那时非农户口的待遇要好得多”。

2 回农村回不去

苏建国怎么也没想到,“进城去”的渴求在延续将近40年后,如今却180度大转弯———以前求他帮忙的是想转成非农户口的农村人,现在却是非农户口的人想要回农村。农业户口成为了抢手货。苏建国觉得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发展的强力政策支持。

自2004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7年出台了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涉及惠农资金、农产品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干部选拔、城镇化改革、农村教育、家电下乡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惠农政策指导。

“现在农村的优惠政策比之以前,变化非常大!”苏建国说,近年来体现在农民身上的变化是,凡有农业户口的村里人每年能分到几千元;符合年龄条件的村里人,自费1/3购买了养老保险,以后即可每月最低领到350元养老金,但非农户口的人要自己买养老保险;现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由村里交,每年可报销不超过两万余元的住院费用;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且村委会还会每年用数十万元支持学校建设;垃圾费、治安费也不用农民负担……除此之外,农村里分配的宅基地和土地是另一块诱人的蛋糕。苏建国分析:“他们(想户口返村的人)大多冲着土地而来。”


人支持

人反对
Tags:大学生 户口
工商管理联盟www.mbaun.net

网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