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MBA学位并非职场敲门砖
作者:未知 来源:533出国留学网 文章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年09月17日 【字体:大 中 小】
在国内,MBA(工商管理学硕士)文凭被看成通往财富的金桥、晋升高级经理人的通行证,无论是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在职的普通乃至高层企事业管理人员,读MBA成了一种热门选择。
然而,放眼国外,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像中国这般热。
日本MBA并非职场敲门砖
日本有很多MBA课程,但企业对此并无特别的青睐和需求。记者在日本工作多年,几乎没有看到有人把拥有MBA学位作为招聘条件。日本企业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而攻读MBA的人大多是想成为国际人才,或是工作中有切实的需要。
1978年,日本庆应大学率先开设了MBA课程,首次向社会开放。学完2年课程的合格者可以被授予MBA学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日本各个大学都设有面向社会的MBA课程,且形式多样,可以脱产学习、远距离通信授课、周末班等。有些大学还在繁华的商业区开设了教室,以满足公司管理人员学习和工作兼顾的需要。
据记者了解,日本法政大学正在招收2010年攻读MBA课程的学生。通常分一年制和两年制,可供报考者选择。招收人数60人,其中一年制l40人,两年制20人。一年制须交学费133万日元。但参加考试者必须是大学毕业且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也担任部分大学的MBA课程教授。他说,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不可避免,因此取得MBA学位对现代企业人才来说是必要的。获得了MBA学位的日本NEC公司职员藤井浩美谈到这个话题时表示,她就是想提高业务水平、拓展视野,而学习的好处除了获得专业管理知识,还可以认识很多其他行业的人员,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
德国拿到文凭也难获加薪
很多人以为德国没有MBA,也很少听说哪位德国企业家是MBA出身。其实,以“工程师教育”闻名的德国高等教育正在加快打造“德国制造”的MBA。“德国MBA项目的数量从1990年的屈指可数已经迅速增加到现在的200个左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德国MBA认证机构负责人德勒夫说,德国办MBA项目经历了十多年的辩论。最后,教育界认为,MBA等高端教育会给德国经济带来巨大好处,现在德国企业界重视研发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文化”,但缺乏具有商业视角的管理人才。尽管德国政府已经开放了教育市场,给了学校招生自主权,但德国的MBA项目并不轻易扩大招生规模。数据显示,目前德国EMBA和MBA每年入学人数约为5000人。
德国EMBA的入学要求一般要有4年以上管理经验,而MBA需要2年以上工作经验。不管是留学生还是本地学生,都要有托福等语言认证。柏林斯泰恩拜斯大学的反腐MBA招生名额为25人,学制2年,学费2.9万欧元。入学要求是大学毕业,拥有2年以上反腐工作经验。课程中包括研讨会、公司见习,有些培训课还要在瑞士和瑞典完成,这使理论与实践得到紧密结合。该项目的一名学生对记者说:“虽然学费有点贵,但能学到不少国际管理经验,而且还能结交国际朋友。”
不过,MBA教育并没有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法兰克福歌德商学院的瓦伦伯格教授引用了一份企业调查结果:在那些攻读了MBA课程的职员中,只有12%能获得加薪机会。实际上,很多大公司对MBA毕业生也有一种抵触情绪,担心接受了MBA教育的员工会另觅高枝。不少人事部门经理还认为,为了培养管理能力而去读什么MBA根本毫无意义。
此外,在MBA市场上,难免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德国媒体曾报道,海德堡的一个药学MBA项目,学费为2500欧元,只需花费几天就可完成。
美国商业实践才是课程重点
美国的经济形势虽然依旧恶劣,但今年申请读MBA和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人数有增无减。据《金融时报》报道,不少人甚至愿意自掏腰包支付学费,希望这些文凭能助他们在职场上有更大作为。
美国有1400多所商学院,MBA的学费也因学校、项目的不同相差悬殊。以密歇根州为例,位于安娜伯的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MBA项目排名全国前十位,学费要6万多美元,而距之只要十几分钟车程、毫无名气的东密歇根大学的MBA项目只需l万出头。
大多数读MBA的人有工作经验,要脱产花钱读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时下很多MBA项目出现了“短、平、快”的趋势,传统上2年完成的学位,往往只用一年或一年半。而这种项目收费也比传统的MBA低一些,但因其大多不能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成了最大缺陷。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院长保罗·戴诺斯认为,传统两年制项目才真正能学到东西,能对人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人生一段重要“旅程”。
据记者了解,MBA项目的学费比普通研究生学费高至少10%,但MBA学生毕业后的薪水要比其他普通专业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生高。比如,学文科的博士生到大学教书,起薪一般只有4万多,但MBA学生可以找到七八万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美国社会对MBA的需求量很大,毕业生工作相对好找。
至于花6万美元去读名校的MBA到底值不值?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只要能被录取,货款都要去读。有媒体报道说,排名前几位的商学院有200%以上的回报率。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不仅在于师资力量,更关键的是学生质量的差别。普通学校的商学院存在一种只要交钱就录取的现象,对生源的挑选余地不大。名校申请者众多,能被录取的都是佼佼者。这些学生要么有优越的家庭背景,要么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名校MBA项目的实力也是普通学校望尘莫及的,比如密歇根大学MBA项目在教新市场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古巴;在做实际案例时学生能去亚洲或非洲。名校MBA还有丰厚的隐形资源,就是历届毕业生的关系网,这对找工作和今后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另外,名校MBA学生起点高,经过正规学习,其中包括假期实习,毕业后往往能找到高薪工作,其薪水可能是普通学校MBA学生的数倍。
中国不需要“克莱登大学”
在中国,读MBA成了一种热门选择。就连一批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也赶来凑热闹,他们看中的则是班里同学这一含金量颇高的“特殊关系网”。
一些学校也不否认,只要拉来一两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招满一届MBA班就不成问题。
随之而来的便是MBA学费的水涨船高,名校MBA班学费少则十多万元,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MBA教育属于“三高”教育:面对的层面高、教材含金量高、师资力量要求高。因此,它的收费比一般的研究生教育高也属正常。但也正是MBA教育有“收费高”这块肥肉,短短几年就吸引了一大批不法办学机构疯狂围抢。这些办学机构大多盯住了“收费高”,忘记了MBA教育的其他几高。
办学者利润丰厚,一些国外的商学院也瞄准了这一诱人的市场,争先恐后地通过与国内高校或民间机构联合办学,以分得中国市场的一杯羹。为了能在庞大的中国市场里捞上一笔,某些国外商学院摒弃了自己严格的标准,为中国学生降低条件,开绿灯。
尽管教育部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试图规范MBA市场,但各种MBA研究生班和国际培训班依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各种媒体上大做广告,一时间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赵纯均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对于目前国内管理教育市场的判断是一致的:混乱。一些仓促上马的国内高校MBA教育师资薄弱、教材落后、课程缺乏实操性;一些国际课程班“挂羊头卖狗肉”,为牟取暴利,一些企业引进的国外MBA课程班竟是“克莱登大学”,不仅质量没保证,连文凭都有水分。